机会来了公告管理公告通江省新高考政策调整 学考选考分卷考试知公告通江省新 分卷考试知公告通江省新高考政......详细

福建省永安第一中学、德化第一中学、漳平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斩
2018-05-29    浏览:
福建省永安第一中学、德化第一中学、漳平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斩
资源类别:学业考试 语文 试题 综合
资源格式:word 资源大小:243KB
下载次数: 需要积分:会员免费
点个赞 踩一脚:
推荐等级:★★★
资源介绍:

永安一中、德化一中、漳平一中三校联考2017—2018学年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

高三语文试题

一、现代文阅读

(一)论述类文本阅读

阅读下面的文字,完成下列小题。

与儒家崇圣、墨家尚贤相反,道家对于圣贤一直保持着理性的抵制,如老子的不尚贤,使民不争;不贵难得之货,使民不为盗,庄子的至德之世,不尚贤,不使能,在于使老百姓回到纯然朴素的状态中,削弱社会的等级差别和能力差异。法家所提倡的尚法不尚贤,意在废除人为的能力评判、德行评骘,从而使法律成为衡量人际关系的唯一标准。道家想要社会回归于原始初朴的状态,实际上消解了社会组织的全部意义,而法家所设立的法,恰恰是为了维护在乱世之中的公共秩序,以期在圣人与贤臣之外,建立一个更具有可行性的社会秩序的维持方式。

法家所强调的人才选拔,不是出于道德的考虑,而是出于责任和能力的考量,试图建立一个有法可依、责权分明的公共社会。《慎子·君臣》中提出官不私亲的原则,肯定了选官必出于公。《慎子·威德》中强调,天子、国君、官长必以天下、国家、官事为本,而不能以天子、国君、官长自身的私权为本。

先秦法家以官职的大小、官阶的高低作为衡量士人社会价值的尺度。遴选出来的官员未必都是圣贤之人,但他们却是社会治理的具体执掌者,肩负起规范社会运行的责任。在君主制官僚体系下,官员的本职角色只能是协助君主治理人民,多在上向君主负责,少在下向民众负责。先秦法家吸收了道家思想,提倡君王垂拱,官员任事,《慎子·民杂》论君臣之道:臣事事,而君无事;君逸乐,而臣任劳。《韩非子·外储说右下》更是用摇木、张纲及救火三事为例,肯定了官员在君民之间的过渡作用。尽管最终的决策权仍掌握在君王手中,但官职是因其客观必要性而存在的,官员在执事时也是相对独立的,必须遵守一切为公的基本准则。

官员行使职权时,要废私立公,明于公私之分,做到清廉、方正、奉法,这是官员的公共责任。法家明确反对官员有私,批评小臣奉禄养交,不以官为事”“群臣持禄养交,行私道而不效公忠,官员一旦结交私人关系,很容易玩忽职守。不过,法家也承认官员在私人领域内有私,个人的私心并不绝对与公共责任冲突。

官员的社会责任不仅是承担应做的社会事务,还有一层涵义是在没有处理好时,官员要受到谴责和制裁。先秦法家完全不寄希望于道德说教,凡事一决于法,由君王对官员察言、任事、观行、考功,任何官员为政的任何环节,只要有所违背或者有所不妥,就必须对其有相应惩戒,绝不能枉法而任由之。这其实可以看作是官员问责机制的早期简单形态,问责的原则是法,问责的主体是君王,问责的方法是赏罚制度。

(选自《天下责任与先秦诸子学说的内在差异》,有删减)

1.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,正确的一项是

A. 道家、法家并不崇尚圣贤,前者对其理性抵制,后者对其有暴力抑制的倾向。

B. 法家强调对于人才选拔问题,不用考虑备选者的道德,要考虑其责任和能力。

C. 君主制下官员主要向君主负责,在君民间起过渡作用,而其执事则相对独立。

D. 法家认为官员要公私分明,认为其一旦结交私人关系,极易与公共责任冲突。

2.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,不正确的一项是

A. 文章首段强调了法家不尚贤而尚法、以法律为唯一标准衡量人际关系的看法。

B. 文章大量引用古籍,主要是为作者的观点提供支撑,比单纯的分析更有力度。

C. 文章由总到分进行论证,先提出观点,然后从不同角度介绍法家的法理思想。

D. 全文用对比、举例等方法,阐述法家、儒家体系内涵,意在引出问责制

3. 根据原文内容,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

A. 道家和法家的不尚贤,目的都是使社会恢复到原始初朴、更有秩序的状态。

B. 认为官不私亲,要求治国者以天下、国家、官事为本,这在当时是客观、进步的。

C. 必须惩戒未承担相应社会事务或为政有所不妥的官员,是问责机制的雏形。

D. 法家要求行使职责的官员废私立公、分清公私,对当今治政有一定的启发。

【答案】1. C    2. D    3. A

【解析】

1. 试题分析: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,正确的一项,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。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,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,最后进行辨析。A项,法家对圣贤有暴力抑制的倾向错误,属于无中生有,文章第一段只是说法家所提倡的尚法不尚贤,意在废除人为的能力评判、德行评骘,从而使法律成为衡量人际关系的唯一标准,并不能体现出对圣贤有暴力抑制的倾向。B项,不用考虑备选者的道德错误,说法过于绝对;第二段的表述是法家所强调的人才选拔,不是出于道德的考虑,文中说的是不是出于道德的考虑,选项变成不用考虑,故错误。D项,极易与公共责任冲突错误;原文倒数第二段的表述是法家也承认官员在私人领域内有私,个人的私心并不绝对与公共责任冲突

2. 试题分析: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,不正确的一项,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,并考查对文章论证方法、论据与论点的关系、论证的结构等的把握能力。D项,阐述……儒家体系内涵,意在引出问责制’”错误;从文章来看,对于儒家,文章只是在开头进行简略描述——“与儒家崇圣、墨家尚贤相反,而且阐述内涵的目的也不是引出问责制。本文属于总分结构,先在第一段提出观点——尚法不尚贤,然后从不同角度介绍法家的法理思想,而问责制只是其中之一。

3. 试题分析: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,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。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,确定对应语句;联系上下文体会,要死抠字眼;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,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,看上下文是否连贯、恰当;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,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,联系全文的倾向性,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。A项,道家和法家的不尚贤,目的都是使社会恢复到原始初朴、更有秩序的状态错误;选项把对道家、法家观点的表述混淆在一起,从文中来看,第一段说道家对于圣贤一直保持着理性的抵制,……在于使老百姓回到纯然朴素的状态中”“道家想要社会回归于原始初朴的状态,可见使社会回归于原始初朴的状态只是道家的观点;第一段说法家所设立的法,恰恰是为了维护在乱世之中的公共秩序,以期在圣人与贤臣之外,建立一个更具有可行性的社会秩序的维持方式意思是希望,可见在乱世之中,建立起一个更具有秩序的社会只是法家的构想。

相关评论
热力推荐